正文:
像重疾险,一买就是几十年,交费高达几十万,很多朋友对于产品背后的保险公司便产生了这样那样的担心:
保险公司会不会服务态度差?
保险公司会不会无理拒赔?
保险公司会不会经营不善倒闭了?
...
担心这些,属于人之常情,很能理解。
此时,有些业务员会告诉你,这什么公司啊,听都没听过,不靠谱!产品再好也没用!
业务员的一家之言可信吗?
该如何选择一家靠谱的保险公司呢?
1何为“靠谱”?
很多人眼里,并没有对保险公司“靠谱”的评判标准,一味倾向于品牌效应。
品牌效应只能代表一方面,并不全面,我们还是应该从综合的角度考量。
基于大多数人的担忧,不妨从如下五个方面考虑:
●不倒闭
●赔得起
●赔的多
●服务好
●投诉少
下面就这五点,详细来聊聊。
2如何判断
1、不倒闭
说保险公司不会倒闭的,纯属睁眼说瞎话。
保险公司也是公司,怎么就不会倒闭了?!
但是中国的保险公司,想倒闭,很难。
为什么很难呢?
对于金融业,我国一直施行强监管政策,而保险作为金融行业之一,更是涉及了广大的民生利益,对其监管的力度更是严上加严!
监管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:
● 股东资质需良好
● 偿付能力需充足
● 保费厘定需合理
● 资金运用需稳健
● 必要时办理再保险
● 重大危机时保监会接管
举个例子,前安邦保险集团,其董事长吴小晖非法集资,给安邦集团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危机。
最后,银保监会出手接管,由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注资608.04亿元,维护了万千投保人的利益,如今安邦保险改名大家保险,东山再起。
所以,关于保险公司会不会倒闭,我们无须太过担心。
2、赔得起
虽然保险公司很难倒闭,但是赔不赔得起,确实是值得我们考虑的因素之一。
保险公司的经营具有负债性。
债从何来呢?
重疾险要赔给被保人的保险金、年金险约定的返还、万能险保底的收益...这些都是保险公司的债。
为了确保保险公司能还的起这笔债,监管用了这样一个名词来衡量保险公司财务状况,即偿付能力。
根据偿付能力的要求,如果一家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达标,需要满足下面三个条件:
●核心偿付能力不低于50%;
●综合偿付能力不低于100%;
●风险评级不低于B级。
近期,银保监会也对2019年前三季度的偿付能力进行了回顾与评价:
2019年三季度末,纳入本次会议审议的178家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6.5%。
105家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A类,69家被评为B类,2家被评为C类,1家被评为D类。
少数偿付能力偏低的保险公司如下:
有些朋友买了百年、信泰的重疾险,也无需太过担心。
一旦偿付能力不达标,监管则会要求保险股东增资,或者限制其业务,直到达标为止。
也要提醒一句:偿付能力也并非越高越好。
太高的偿付能力,则意味着两种情况:
●债务太少,即业务量不足;
●没有及时运用资金或者缺乏充分的资金运用能力。
这种情形,往往对应着新开的保险公司。
根据“偿二代”的体系要求,一家保险公司合理的偿付能力应该在150-250%之间。
3、赔的多
也有人担心,保险公司会无理拒赔。
为了解决这个疑问,我之前整理过2019年上半年度的保险公司理赔报告,如图:
从数据中,我们得到两点信息:
●各家保险公司的的理赔率均在97%以上,即绝大多数申请理赔的都成功获赔,保险公司不会无理拒赔;
●大小公司之间的理赔率差异并不大,不存在大公司理赔宽松、小公司理赔严格之说。
大数据如此,然而也有些不可忽略的个例,现实中确实有些人遭到了保险公司的无理拒赔。
这样的情形,肯定是少数,不代表整个公司,不能一棒子打死一船人...
4、服务好
除了理赔,我们也很倾向于服务好的公司,大病时候,如果遇到一个服务态度差的公司,怕是让我们病上加病...
而服务好不好,该怎么判断呢?
中国银保信发布了《2018年保险公司服务评价结果》,报告中对64个财产公司,58个人身险公司的服务水平进行了统计与分级。
评价体系重点围绕着销售、理赔、咨询、维权等方面,共设定人工服务接通率、理赔获赔率、投诉率等八类定量指标进行计分。
得分从高到低依次分为A、B、C、D四大类,我从中摘选了一些常见保险公司的评级,如下:
服务差的,我们就绕开走。
5、投诉少
除了好的评价,更要看看负面评价。
银保监会会定时披露保险公司的投诉情况,哪些公司被投诉的多,我们一看便知。
人身险公司:
财产险公司:
除了“亿元保费投诉量”之外,还有其他衡量投诉相对量的指标,如万张保单投诉量、万人次投诉量。
同服务评价,投诉多的,我们就尽量少选。
综上所述,所谓靠谱的公司,偿付能力需达标,服务好,投诉少。
3写在最后
挑保险的时候,先选好产品,再去查查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、服务水平、投诉率。
如果这些都符合期望的话,可以视作一个靠谱的保险公司,就可以放心的投保了。